1.潛移默化
ˉˉ北齊時,顏之推寫了一本家訓,教導子孫做人處世的道理。其中寫到,人在年輕時,性格還沒穩定,如果和品行良好的人在一起,性格思想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影響,也可以養成良好的品德。就像在蘭花栽培室待久了,身上也會有蘭花的香氣,在魚市中待久了,身上則會有魚腥味一樣。所以自古以來,君子都很慎重的選擇朋友。
ˉˉ孔子也說:「不要去結交道德修養不如自己的人。和比自己更有品德的人交往,才能自然而然的受到他們的影響。」
ˉˉ「潛移默化」這個成語是形容人的思想、性格或習慣受到影響,不知不覺中起了變化。
( )1顏之推認為我們要和品德良好的人在一起,是因為他們會影響我們什麼? 1財富 2知識 3地位 4性格思想。
ˉˉ孔子也說:「不要去結交道德修養不如自己的人。和比自己更有品德的人交往,才能自然而然的受到他們的影響。」
ˉˉ「潛移默化」這個成語是形容人的思想、性格或習慣受到影響,不知不覺中起了變化。
( )1顏之推認為我們要和品德良好的人在一起,是因為他們會影響我們什麼? 1財富 2知識 3地位 4性格思想。
( )2孔子說:「不要去結交道德修養不如自己的人。」句中的「不如」可以換成哪個詞語?
1如果 2不是 3比不上 4看不起。
( )3下列句子,何者適合填入「潛移默化」?
1父母的言行舉止,隨時隨地都對孩子產生□□□□的影響。
2這種感冒藥對治療咳嗽有□□□□的效果,我一吃藥馬上就停止咳嗽了。
3他因為跟不法人士□□□□,所以被警察逮捕。
4這項提案大多數人都不贊成,因此要在會議中通過的機率□□□□。
4這項提案大多數人都不贊成,因此要在會議中通過的機率□□□□。
《答案》4,3,1
2.同流合汙
ˉˉ孟子教導萬章關於孔子的思想,他特別提到孔子非常討厭「鄉愿」,所謂「鄉愿」就是外貌忠厚老實,善於討人歡喜,卻不能明辨是非的人。
ˉˉ萬章覺得很困惑,就問孟子說:「如果整村子的人都認為他是好人,他也都做好事,為什麼孔子會認為他是沒有道德的人呢?」孟子回答:「鄉愿並不是沒有缺點的好人,而是他們善於偽裝,討好眾人,看起來忠厚老實,實際上並不是這樣。」
ˉˉ其中孟子提到「同乎流俗,合乎汙世」這兩句,就是指鄉愿懂得順從環境潮流,迎合眾人。後來這兩句合併成為「同流合汙」的成語,指隨世浮沉的意思,後來引申為跟著壞人一起做壞事。
( )1.下列關於「鄉愿」的描述,何者錯誤?
1外貌忠厚老實 2不能分辨是非 3善於討人歡喜的人
4道德良好的人。
( )2.關於「同流合汙」的解釋,何者正確?
1一同追逐流行。2一同流到汙水中。3跟著壞人一起做壞事。
4不想跟著別人做壞事。
( )3.下列各句「同流合汙」的用法,何者錯誤?
1我不想跟同事同流合汙,所以選擇離開公司。
2他一向同流合汙,絕對不會做出傷天害理的事。
3沒想到他們兩個人竟然同流合汙,一起做了壞事。
4他跟著壞人同流合汙,所以被警察逮捕了。
《答案》4,3,2
3.羽毛未豐
蘇秦是戰國時期的縱橫家與張儀一起拜鬼谷子為老師。在他學成之後,想向秦惠王求得一個官位,於是他對秦惠王說:「貴國西邊有富庶的漢中和巴蜀,北方出產皮革和良馬,南邊的巫峽和黔中地形重要,東邊的殽山和函谷也是重要據點。秦國土地肥沃,物產豐富,地勢險要,人民生活富足,可說是天府之國。加上大王您又是賢君,士兵眾多,只要好好利用這些有利的資源,必能併吞k其他小國,稱霸天下。」
秦惠王聽了蘇秦的話,笑一笑說:「我曾聽說,一隻鳥在羽毛還沒長豐滿之前,不可以高飛;一個國家在法令還沒有制定之前,不可以用嚴刑處罰;在照顧還不夠時,不可以派使百姓做事;在政教推動不順的時候,不可以交付大臣其他任務。我很感激你向我提出建議,但是目前時機尚未成熟,改天再向你請教。」
蘇秦在秦國建議了十多次,但都不被採納,只有無奈的返家。後來「羽毛未豐」這個成語就用來比喻勢力或能力不夠雄厚,還不足以獨當一面。
注釋
縱橫家:多智謀與辯才,是最早的外交政治家。
k併吞:侵占他人的財物或土地。
( )1蘇秦認為秦國是「天府之國」,下列何者不是原因?
1土地肥沃2物產豐富3地勢險要4百姓眾多。
( )2為什麼秦惠王不採納蘇秦的建議?
1蘇秦不可靠 2時機尚未成熟 3蘇秦的建議太多 4秦惠王想採用別
人的建議。
( )3下列空格中,何者不適合填入「羽毛未豐」?
1他□□□□,社會經驗還需要多多磨練。
2這支籃球隊才成立不久,□□□□,還需多加練習。
3他射箭技術十分準確,□□□□,真是令人驚訝。
4這家剛成立的新公司□□□□,不宜快速擴張業務。
《答案》4,2,3
4.汗馬功勞
戰國七雄中的韓國,因為飽受強大的秦國威脅,加上國君無能,人民生活窮困,以致於隨時都會面臨亡國的命運。
韓非是韓國的公子,曾在荀子門下學習,希望能用自己的才能,為國效力。他雖然好幾次上書勸諫k國君,卻無法受到重用,於是他便把滿腔的抱負,寫成韓非子一書。這本書是集合法家思想的重要典籍,主張崇尚法治,強調賞罰分明,提出許多切合實用的理論。在這本書中,韓非論述法治思想,針對儒家的仁義說提出許多反駁,並認為舊的法規必須更新,才能順應時代及民意。
韓非認為人民都想追求安全和富裕,躲避危險和窮困。如果要人民前往作戰,又要人民不顧家庭的生計,立下殺敵的功勞,君主卻又不按功勞給予他們賞賜,結果就會使得人民遭受窮困。如此一來,人民怎麼會甘心為國效力呢?
後來「汗馬功勞」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指征戰的功勞,亦泛指一般的功勞。
【注釋】
公子:古代稱諸侯的孩子。
k勸諫:規勸諫過。
( )1.下列何者不是 韓非擔心韓國被滅亡的原因?
1飽受秦國的威脅2人民生活困苦3國家領土太小
4國君沒有才能。
( )2.文中關於韓非的主張,下列敘述何者正確?
1他推崇儒家思想。2他主張國君要以仁義治國。
3他主張立下殺敵功勞要給予獎賞。4他的想法受到國君的重用。
( )3.下列成語何者與「汗馬功勞」的意思相似?
1徒勞無功 2豐功偉績 3事半功倍 4功成名就。
《答案》3,3,2
5.舉一反三
在論語這本書中,孔子曾說過他教導學生的方法,他說:「我教導學生時,如果他沒有自己針對道理而先行思考,當他想求明白而仍有所疑惑時,我是不會去開導他。如果他不是已經經過思慮,只因困在某個關鍵處,想說卻說不出來時,我是不會去啟發他。如果我舉一個四方形的東西為例子,我已經提示他一個角,而他卻還不能推想到其他三個角,我就不再教導他了。」孔子重視求知動機和啟發,強調主動學習和思辨能力的重要。他希望學生主動的去思辨事理,而不只是被動的依循或死記。
論語原文中的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」,後來「舉一反三」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形容人於學習中善於觸類旁通。
( )1.「舉一反三」的「反」是指什麼?
1翻轉、顛倒。2推論。3背向自己方向的,或具消極、否定、異常
意義的。4不贊成,持抗議立場的。
( )2.下列關於「舉一反三」的用法,何者錯誤?
1他的反應相當敏捷,只要老師教過的,他都能「舉一反三」。
2他對學過的知識經常「舉一反三」,就能悟出新知識。
3登山運動既可以減重,又可以健身,正是件「舉一反三」的事。
4讀書要求靈活運用,才能「舉一反三」,事半功倍。
( )3.下列何者與「舉一反三」的意思不同?
1觸類旁通 2聞一知十 3千叮萬囑 4問牛知馬。
《答案》2,3,3
6.一鳴驚人
戰國時代,齊國有一個口才很好的人,名叫淳于髡,他擅長用隱喻的故事來表達想法。
當時齊威王即位以後,只知飲酒作樂,把一切正事都交給大臣處理,造成官吏們貪汙失職,各國諸侯都趁機侵犯,使得齊國的國力衰退。忠臣們既擔心又害怕齊威王發怒,因此不敢出來勸諫。
有一天,淳于髡見到齊威王,就利用機會對他說:「大王,有個謎語請您猜一猜:『齊國有隻大鳥,住在大王的宮廷中,已經整整三年了,可是牠不飛也不鳴叫,只是無所事事的窩在一角。』這是隻什麼鳥呢?」
ˉˉ齊威王原本就是一個聰明人,一聽就知道淳於髡是用大鳥在諷刺自己,不過他並沒有動怒,反而經過一番反思後,決定讓自己振作起來,於是他說:「這一隻大鳥不飛則已,一飛就會衝到天上;不鳴則已,一鳴就會驚動眾人。你等著看吧!」
從此齊威王改變飲酒作樂的惡性,獎勵盡忠職守的人,並懲罰腐敗無能的人,讓官員們齊心向上,全國充滿蓬勃的朝氣。此外,他也整頓軍事,壯大國家的武力,使各國諸侯歸還侵占的土地,並不敢再犯。
齊威王的改變,就像「一鳴驚人」的大鳥一樣,成就一番大事業。
( )1.從齊威王的改變,可以推測他具有下列哪一種特質?
1忍耐2堅毅3忠厚4驕傲。
( )2.淳于髡的哪一種特質,讓他成功的說服了齊威王改變自己?
1堅毅2盲目3口拙4聰慧。
( )3.淳于髡在故事中用什麼動物比喻齊威王?
1鳥2象3虎4龍。
( )4.「一鳴驚人」的意思為何?
1做一件事可以得到兩方面的好處。
2比喻情勢非常緊急,隨時會發生變化。
3比喻平時默默無聞,而後卻突然有驚人的表現。
4把一件主要的事情了結以後,其餘有關的事情也跟著了結。
《答案》2,4,1,3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